文治武功一个都不能少——读《风暴帝国》有感
发布时间:2014-12-08
一直以来,自己比较钟情于看一些历史书籍,前段时间尤其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谱写的令人震惊的征服神话神往不已,急切想了解他们几代人组织的征服战争的来龙去脉。看完《风暴帝国——解读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一书之后,不仅对蒙古民族金戈铁马的征战生涯感慨万分,更多的是对蒙古帝国的速兴速亡唏嘘不已。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征服史像一个谜,在当时蒙古人口不过200多万、骑兵最多时不超过20万的情况下,短短几十年里,征服了从西伯利亚冰雪覆盖的冻土地到印度的酷热平原,从越南的水稻田到匈牙利的麦地,从朝鲜半岛到巴尔干半岛的广大区域,可以说征服了十三世纪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诸文明世界。鼎盛时期蒙古帝国版图超过了4000万平方公里,管辖人口2亿多,征服战果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征服者。蒙古人(中国人)由此被西方人视为“黄祸”,“黄祸论”作为一种论调(之后演变为“中国威胁论”)至今仍在不少西方人当中存有一定的市场。
由于兴趣的驱动,自己尝试着归纳蒙古人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原因,似乎主要有以下这些:速度和耐力超强,极大提高了蒙古人的战斗力。在火炮尚未广泛运用的冷兵器时代,骑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茫茫草原上长大的蒙古人个个能战善骑,有着无与伦比的速度优势,能以最短的时间向敌人冲锋,并机动灵活地从侧翼迂回包抄敌人。同时,蒙古人从小受到作战演习训练,能在极少休息、吃饭的情况下骑马连续行军几天几夜,蒙古马也一样,不需喂食连续行驶100多英里,是常见的事。战略战术得当,构成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战术体系。蒙古人作战变化多端,从不拘泥于古法和教条,能根据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而且诈降、诈退、造谣、放火等等,什么手段都可以行使。在用兵时,他们注重派出间谍刺探敌情,善于运用分割包围、迂回包抄、远程奔袭、佯退诱敌、制造恐怖气氛、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在高速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建立不论出身的军功制度,激发了大家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就开始打破强调出身和贵族特权的官僚晋升机制,建立了以个人价值、忠诚与功绩为基础的新型晋升体系。这类团队的成员,都是一个个高度忠诚、却又不安分、渴望有所作为的狂热分子,所以有着极强的战斗力。
正是有着这样一支常胜军队的庞大帝国,在中国大陆建立元朝不足百年,其所统属的四大汗国中寿命最长的金帐汗国也不过两百年历史,比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寿命要短多了,正所谓“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无数的历史实践证明,武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要使一个王朝长治久安,除了“武功”之外更要有“文治”。反思蒙古帝国速兴速亡的深层原因,除了每个王朝末期大多具有的政治腐败、社会阶层分化等因素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蒙古人没有创造出兼具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优势的文化管理模式,而是逐渐弃用了农耕文明的精髓,把草原文明中不适应统治中原大地的文化机制照搬过来,造成人心渐失、阶层割裂。像自忽必烈开始,大面积停止“汉化”,其他不说,光废止科举一事影响就十分深远,由此断绝了汉族文人学子的仕进之路,实际上把汉人当成下等人看待,这对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汉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元末朱元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赢得了一呼百应的效果。蒙古统治的四大汗国,却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在那里,只要承认蒙古大汗的宗主权,每年纳贡,便可自行其是。致使四大汗国轰然倒地时,蒙古人统治实际已达一两百年,但所属国家子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等等都没有一点变化。蒙古人来去如风,没有留下一点印迹,由此败亡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是蒙古帝国“只识弯弓射大雕”、只重“武功”不重“文治”的历史教训,还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