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检察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情怀?
发布时间:2018-09-26
谈及人文情怀,我想起了两个学者。去年9月,龙应台在台湾大学作了名为《法律人为何要学文史哲》的讲座,她认为文学对法律人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而冯象也曾坦言:人文对于法律人来说,不仅是一般的文化修养,还是法律技术的基础或行业基本功。时至当下,人文情怀不仅是可以文史研究者的专属,也应当成为检察人的底色。
诚然,在许多人眼里,检察人和其他法律人一样,是一群精尖专的职业群体,输入证据和法条就会产出结果,这似乎和人文情怀没有丝毫关系,法律人更多的是法律判断而非价值判断。但是自文字诞生以来,人文情怀和法律思考就从未真正地割裂开来。如西汉董仲舒春秋决狱,如圣经中的梅瑟法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人文情怀为代表的诗人和以正义理性为代表的法律人往往具备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理想主义色彩,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人类最本真的爱是两类人的核心本质。于是一部分人以笔为刀征伐天下成为诗人,一部分人以法为器绳治黑暗成为法律人,前者注重理想状态,后者更关注现实情形。所以才有了柏拉图的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与聪明的结晶和雪莱的名言诗人,是不为世界所知的立法者。如泰戈尔、徐志摩、海子无不都是从法学走向文学的代表,卡夫卡也是法学博士于成龙在办案时以诗词书写判词,波斯纳在文学等其它学科的造诣也颇高,都是法律素养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在一起。
鲜为人知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叫博洛尼亚大学,这所大学的第一个学院居然是法学院,说明法学自诞生之初起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解决人类最本初的问题。罗素曾经说,有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情感主宰着我的一生:对真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痛彻心扉的怜悯。王利明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典礼上这样阐述法律人的人文情怀:现实中的冲突和矛盾往往具有复杂的背景和社会根源,法律人要想妥当解决好这些冲突和矛盾,除了要有精准的法学知识和精湛的法律技术,还应当具有关爱大众、关爱弱者、尊重他人、崇尚正义的人文情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王利明的阐述与罗素的格言有着看似巧合的共同之处,但是却恰恰说明法律人和文学家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而法律的起源和法学院的诞生也表明法律与人文所承担的使命实质上也是同一的。
旧时吏部遴选官吏,主要有身、言、书、判四个标准,其中判就是诉讼文书,书写诉讼文书是为官者一项基本技能,同时又是官员们展示才华的绝佳窗口,好的诉状或判词也会成为社会的流行色,例如南宋诗词家刘克庄《送洪使君》中写到判花人竞诵,诗草士深藏。一份判词竟然造成人人争相咏诵的场面。由此可见,法律与文学不是一种对立关系,两者的区别仅仅是历史语境上的,无关本质。有人认为诉讼文书必须逻辑缜密、思维严谨、措辞妥帖。这是一份法律文书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所当然地排斥文采,理性而富有文采的诉讼文书在完成说理论述的基本任务外也同样能给人美的享受。唐律要求判词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说明官吏在制作判词必须严谨简明,力求达到下笔如铸的效果。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极具人文情怀、广为流传的法律文书,如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严词历数武则天的罪状,发出了讨武的最强音;菲德尔卡斯特罗1953年在法庭发表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著名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演讲之一;左拉的《我控诉》至今读起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案件一审判决书中,法官引用《四书大学》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也顿时让说理显得更加有力。如是表明,每一次法律文书的创作实质上也是一次艺术的创作,字里行间透露出法律人的睿智和哲思,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法治发展。
在美国最高法院大厦的展厅里,唯一的一座全身塑像是首席大法官马歇尔的,主要为了纪念他在美国司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马歇尔被我们熟知不是由于他曾担任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而是他在任期内曾做出了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1803年的2月24日,在从国会借来充作法庭的地下室里,马歇尔宣读了他代表美国最高法院亲自撰写的历史性的判决,正是这份判决奠定了美国法院对国会法律的司法审查权之基础,也正是这份判决让他成为美国司法历史上标杆式人物。正是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和对真理的坚决维护,才让他能够在强大的行政权面前保持不屈不挠、不卑不亢,这同样是法律人的人文情怀的另一种完美诠释。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法律人的明日栋梁,青年检察人有必要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座谈时对青年法学人这样说道: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时跑30里路借一本《浮士德》,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脱口而出的诗词、恰到好处的用典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浸透思想力量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诚然,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隐藏着他读过的书,千言万语的铅字最终会沉淀为一种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润物无声,在提升个人气质的同时也会为青年人的检察事业抹上一道靓丽的风采。
始终保持对人类的长远思考和对社会弱者的终极关怀这是当代法律人应该有的人文情怀,也是青年检察人应该具备的视野和格局。每一次法律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定纷止争,而应当成为诠释法治进程的最佳解说和永恒记录。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汪翰检察长曾经这样说过,如果问一个检察长应该具备的素质,那我会说,除了政治素质作为前提外,应该是法律理念加人文情怀。缺一不可。法律很美,世界很大,青年检察人人在法律中如何定位?青年检察人又将怎样向世界讲述自己的精彩?做好这些均少不了人文情怀的熏陶。我想,当理性睿智的青年检察人插上人文情怀的翅膀之际,也就是真正能够领略法律之美和世界之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