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栲栳山下

发布时间:2024-09-03

儿时,每当夏季农忙得空,晚饭后,趟在家门前道地的凉席上,数着星星,姆妈在旁会闲聊她年幼时,跟随外公上山砍柴时的趣事,栲栳山是经常会提及的山。不认字的我,总会联想到“烤”什么好吃的,边听故事,边惦记着姆妈手里的烤番薯干。

放暑假我很喜欢去外婆家,年近九十的老外婆,到现在还在笑话我,绘声绘色的讲述,我赖在大木床的破席子上翻来翻去,不肯回家的场景。我总感觉,老一辈人有一种魔力,外婆信手拈来的俚语小故事,时不时再来两个“猜妙子”,比如“雪白雪白,碗里磕煞”(列位看官可以猜猜是什么物件),那可比白雪公主吸引人多了。

外公偶尔也会讲起上山砍柴事,可是他总是说“这座山、那座山……”,讲起来故事来,远不及外婆生动,也不提栲栳山,搞得我兴趣缺缺,因为那座山总让我想起可口的烤番薯干。

再者就是跟一群“潮小玩”(调皮的孩子),在田间地头窜来窜去,撵得村子里鸡狗乱跳,或是转悠在九十九间走马楼周围,好奇盯着造型独特的房子里,人是怎么进出的……余秋雨先生曾在笔下描述,“家乡多么美呀,交通是发达的,楼房是精致的,有顶绿的树,有顶靓的花,麻雀在电线杆上叽喳,小猫在树下嬉戏,蝴蝶越过花丛而来,摊贩像小河似的在街道上翻涌而来。”是的,外婆家就在这个村子里。

其实,我真正了解栲栳山,是到了初中。那时,我偶得几首小诗,发表在了学校杂志《上林湖》甚是得意,一度幻想成为一名大诗人。主编老师叫余长飞,至今我还记得,他鼓励我去写写家乡,上林湖、白洋湖、栲栳山……于是那个熟悉的山名再次出现了。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旅游杂志,只有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有说相传三国时,南、北斗两星君曾在栲栳山下棋。他们边对弈,边居高临下观察世风人情,以便给善恶作出不同的报应。也传闻,栲栳山上,有两巨石横在溪中,名呼“松杠石”,八仙遨游在此休息过。

古人总喜欢给山水加点“仙人灵物”,陋室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想朴实的老百姓,总是寄望有神明守护这一方水土,天底下的朴实愿景,大抵都是一样的。

说来惭愧,我直到不惑之年,才真正爬上这座山,那一日,吸引我的不是飞瀑的盛景,也不是满眼的绿色成荫,更不是那一汪清潭。拾阶而上,总感觉是在追寻儿时的记忆,那是姆妈和外公口中的山,于是乎,小儿问及。“这是阿太说的山吗?”我肯定的说,“是的!”,那是一种浓浓的乡愁和传承。

当年,我就是用“钟灵毓秀”这个词来描述栲栳山的,因为我们都长在栲栳山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